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“中国美丽乡村礼赞”:汤阴县伏道镇南申庄村

    信息发布者:南阳村天使
    2019-05-13 15:37:48    来源:百度   转载


      汤阴县伏道镇南申庄村地处安阳市、鹤壁市交界地带,人口千余人。虽说是个偏僻的小村庄,但村庄规划整齐,村貌整洁悦目,村民团结友善,处处传递出一股正能量。请看南申庄村人如何——

      诠释道德真谛 奏出和谐旋律

      乡间小路蜿蜒起伏,路两旁的青青麦田纵横交错,不远处依稀能看见高高低低的村庄民居。突然,乡间小路旁出现了两排整齐的速生杨——笔直的树干,翠绿的叶子,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。

      在速生杨的夹道欢迎中,4月14日15时许,记者到达“百村百家行”采风活动的目的地——南申庄村。

      南申庄村位于汤阴县最南端,地理位置偏僻;全村有1047口人、2300亩耕地,村民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和打工为生;村里没有村办企业,村集体收入为零。从这些方面看,南申庄村很不起眼。

      然而,这个千余口人的小村庄,却在9年前就建起了文明大院,成立了精神文明促进会。如今,全村群众诚信、友善,邻里和睦、兄弟团结,村里一派文明、和谐景象,尊师重教、尊老爱幼蔚然成风。从这些方面看,这个小村庄又显得与众不同。

      耄耋老人入托

      在村西的一个大院子里,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师天海和村委会主任王太平,他俩正在将一张张床垫铺到床上。“明天,老人们就要往这里搬了,俺村的托老所要开始正式营业了。”师天海一边忙活一边说,言语中透着自豪和激动。

     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,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,生活无人照料,感情没有寄托。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,南申庄村专门辟出一块30亩的地方,建起了托老所。“老人每人每个月只需交100元,剩下的由村里补齐,托老所管吃管住,安排专人照顾。明天先安排10名老人入住,随后我们还要继续扩建。”师天海说。

      在托老所,记者看到,三间崭新的平房已经装修完成。房子旁边,扩建托老所的地基已经筑成。食堂、厕所、洗浴间也已经准备就绪。除了建筑物,空地上全部栽上了果树苗。 “这是桃树,那边是梨树,还有杏树、核桃树,以后这就是老人们的百果园。”王太平望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苗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
      记者了解到,截至目前,南申庄村8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6名,托老所主要为他们提供服务,让老人们颐养天年。

      富户排队唱大戏

      建起托老所,福荫耄耋老人,是南申庄村尊老敬老的一个创新,然而,南申庄村的尊老敬老之举,可不止这一项。

      “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,俺村要给老人连唱三天大戏,村里不用花一分钱。”说这话时,师天海显得尤为自豪,“全是村民自愿出资,现在,俺村排队给老人唱戏,往后数20年的戏都排满了。”

      师天海所言不虚。在村里采访时,70岁的王桂芬老人还给记者透露了一个信息:“今年农历闰九月,两个九月俺村都唱戏,俺已经跟亲戚们说了,让他们到时候来看戏。”

      当记者就王桂芬老人的话向师天海求证时,师天海点头:“这话不假,戏单都已经定好了,九月唱山东大平调,闰九月唱豫剧。”

      记者了解到,自从2005年村里成立精神文明促进会后,重阳节唱大戏就一直坚持了下来。头一年,全体村民集体捐资。2006年,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丁浩善个人出资给老人唱大戏,从此以后,村里的贤达人士纷纷响应,村戏就这样一年年排下来,一直排到了2026年。

      “今年闰九月这场戏,就是村民王太田出资的。要不是今年闰九月,王太田就是有给老人唱戏的心,也还得再等13年。”师天海戏谑地说。王太田前几年在广东搞五金加工,可是生意一直不见起色,去年企业有了效益后,手头富裕的王太田就萌生了回报乡亲的想法,正巧今年闰九月,王太田就“挤”进了排队唱戏的队伍。

      翰墨飘香“种”文化

      贤达人士出资,精神文明促进会负责落实。唱戏得搭台,年年唱,年年搭。去年,南申庄村干脆建起了大戏楼,重阳节时正式落成。

      戏楼就建在南申庄村文明大院前面。从外观上看,它与一般的戏楼无异。不同的是,它还兼具其他功能。

      站在戏楼前,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戏楼内三面墙上的石碑。石碑上,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各种风格的毛笔书法。颜体形体方正、笔画平整,隶书轻重顿挫、富有变化,还有篆书、行草……

      三面墙上总共有81块石碑,正好对应《道德经》的81章。这些创作者,有的是书法名家,有的是本村农民,有的已80岁高龄,有的只是8岁孩童。“我们用毛笔书法的形式石刻《道德经》,一是为了让村民学习道德经,营造和谐民风,二是为了让孩子不忘毛笔书法,传承中国传统文化。”王太平一语道出真谛。

      除了石刻《道德经》,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,村里都会准备好笔墨纸砚,以写春联的形式,来一场书法竞赛。“只要会写字,都可以参加比赛,今年赵景海得了第一名,第二名是84岁的肖敬文。”王太平扳着指头给记者讲述。

      在王太平的述说中,记者脑海里迅速勾勒出这样一个场景:临近春节,忙活了一年的农民朋友放下锄头拿起笔杆,翰墨飘香“种”文化。等到除夕,家家门前贴满了自己写的春联,萧瑟的冬日里,南申庄村一片红火……

      如果说,建戏楼、唱大戏体现了南申庄村尊老爱幼的传统,那么,由贤达人士丁浩善出资在村里成立金太阳教育基金会,每年对考入大学的村娃进行奖励,则体现了尊师重教的民风。去年,梁佳宾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,王琳留学法国,村里对他们每人奖励了1万元……

      再次仰视面前的戏楼,记者看到,戏楼两侧还石刻着一副对联,上联是“弘扬传统道德文化”,下联是“促进社会精神文明”,字体遒劲有力,大气磅礴,是村民赵景海写的。

      或许,这副对联正是对这座戏楼功能的生动诠释。

      6支“有文化”的表演队

      在村民吴新田家门前,吴新田正抱着小孙子和另外两位老人拉家常。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下,黄发垂髫,怡然自乐。记者忍不住走近,想与他们攀谈。

      因为陌生,几位老人立时警惕起来,面对记者的搭讪,起初只是报以和善的微笑和简单的回答。

      “你们平时都干啥呀?”记者的这一提问,让几位老人立马打开了话匣子。61岁的陈翠花抢着回答:“俺扭秧歌呀!”说完,指着她对面的姜玉英说:“她是拿旱烟袋,装老头儿的。”

      吴新田不甘示弱:“他们都是秧歌队的,俺是盘鼓队的。”

      因这个问题,冷场局面一下子被打破。在三位老人的争相介绍中,记者了解到,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会的组织下,南申庄村成立了民俗文化艺术团,艺术团下设6支表演队伍。

      这6支队伍各具特色,连名字都起得颇有文化韵味:木兰盘鼓队因队员全是妇女而得名,百太秧歌队由村里100名老太太组成,一休高跷队全部是村里的孩子,其中最小的年仅8岁,还有汤申雄狮队、象庄天龙队……这6支表演队伍共有队员430名,每年春节和重大节假日,400多名群众一起参演,场面十分壮观。

      50岁的吴新田快人快语:“这要是在别村,开着工资都没人去,俺村群众一分钱不要,只要村里一广播,人就集合了,上班的有的还专门请假去。”

      这是村民的真心话,也是南申庄村人团结、友善、诚信的真实体现。

      漫步南申庄村,从大街到小巷,处处水泥硬化,村道整洁。道路两旁,柿子树青翠欲滴,迎风摇曳。在村“两委”干部的努力下,如今的南申庄村路平、街绿、灯亮、水净、景美,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。在精神文明促进会的辅助下,南申庄村人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干群合力,共同浇灌文明之花。

      18时许,采访结束,记者起身离开时,师天海和王太平代表村“两委”,送了记者一份“厚礼”:那是在该村精神文明促进会指导下编撰的以南申庄村风光、大事、人物以及国家、省、市出台的惠农政策和传统道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丛书——《村志》、《村风》、《村光》、《村魂》、《村娃》、《村语》。

      手捧厚厚一沓书,沉甸甸的。记者明白,这是在南申庄村人的共同努力下,那朵文明之花结出的累累硕果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